侵襲性真菌病(invasive fungal disease, IFD),又稱侵襲性真菌感染,是指真菌侵入人體組織、血液,并在其中生長繁殖導致組織損害、器官功能障礙和炎癥反應的病理改變及病理生理過程。
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、糖皮質激素、免疫抑制劑、抗腫瘤藥物的使用增多,器官移植、各種導管和插管技術的開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,由條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真菌感染發病率正在增長,尤其在免疫低下病人身上。侵襲性真菌病在惡性血液病和艾滋病人群體內非常普遍,并且院內感染(尤其是器官移植接受者和其它接受免疫抑制療法的病人)的的發病率一直呈上升趨勢。
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的統稱。很多真菌病是由于吸入真菌孢子獲得的,這些孢子是源于土壤、植物碎屑、空氣處理系統和/或暴露表面。某些條件致病性真菌存在于人的皮膚表面/內部、腸道和粘膜。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診斷標準由危險因素、臨床特征、微生物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4部分組成。根據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將診斷結果分為三個級別: 確診、擬診和疑似。G試驗可作為侵襲性真菌病擬診病例的標志。
條件致病性真菌,包括念珠菌屬、曲霉菌屬、鐮孢菌屬、毛孢子菌屬、釀酒酵母、支頂孢屬、粗球孢子菌、莢膜組織胞漿菌、申克孢子絲菌和耶氏肺孢子蟲。由它們和另外一些微生物產生的(1→3)-β-D-葡聚糖可以用G試驗檢測出來。
為什么要開展G試驗
正常人血漿的(1→3)-β-D-葡聚糖含量很低,通常低于100pg/mL,推斷是由于消化道存在酵母共生體。大多數的致病真菌的細胞壁中存在(1→3)-β-D-葡聚糖,微量的(1→3)-β-D-葡聚糖會在生命過程中進入循環系統。檢測部分IFD病人的血清或血漿,會發現(1→3)-β-D-葡聚糖的含量明顯高于非感染人群。監測血漿(1→3)-β-D-葡聚糖水平升高和不斷上升的跡象能提示疾病的發展和預后。葡聚糖水平高于150pg/mL的高危病人作為陽性。因為真菌病具有動態病程,反復測試(通常每周2-3次)可以提高靈敏度。已證明確診IFD患者血漿(1→3)-β-D-葡聚糖水平會出現持續升高,且會隨著有效治療下降及轉陰,而藥物治療非感染人群血漿(1→3)-β-D-葡聚糖水平無明顯變化。
主要的深度真菌病是由念珠菌、曲霉菌、隱球菌、毛霉菌和絲孢酵母菌引起的。最常見的是念珠菌病和曲霉菌病。隱球菌病和接合菌?。ò咕。┫鄬^少見。G試驗無法檢測特定真菌品種。例如隱球菌屬,其產生的(1→3)-β-D-葡聚糖很少;本試驗亦無法檢測接合菌,比如犁頭霉屬、毛霉屬和根霉屬,它們均未表明會產生(1→3)-β-D-葡聚糖。侵入形態的皮炎芽生菌產生的(1→3)-β-D-葡聚糖非常少并已證實不會產生陽性血漿葡聚糖的值。
G試驗的優點:
- 更快的IFD診斷支持
- 檢測時間短
- 可檢測大部分的深部真菌感染:念珠菌病、曲霉菌病
G試劑反應的特異性
用于G試驗的檢測試劑來自于鱟的阿米巴細胞溶胞物,含有絲氨酸蛋白酶原(C因子)、G因子。其中,C因子能被革蘭氏陰性菌脂多糖激活,G因子能被(1→3)-β-D-葡聚糖激活,引起一些列酶促反應。也就是說普通的G試劑有兩條反應途徑,均能使G試驗出現陽性結果,無法區分真菌感染與細菌感染。
特異性G試劑由于截斷了C因子的反應途徑,因此能特異的與(1→3)-β-D-葡聚糖反應。